
近兩日,微信版“花唄”刷屏了。
這源於新流財經的爆料,騰訊內部正在孵化一款信用支付產品“分付”(暫定產品名稱);將來用戶在使用微信支付時,或許可以使用“分付”先付款,再在賬期內延長時間付款或者將賬單進行分期付款。
據悉,“分付”預計在今年四季度上線,由微信支付團隊運營,目前處在與部分銀行、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洽談合作的階段。未來“分付”或像“微粒貸”一樣,通過開放白名單形式和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助貸、聯合貸的模式來運營。
消息一經傳出,網友們紛紛炸了鍋,大呼花唄還沒還完,放過年輕人吧……各大媒體也紛紛給予這款產品微信版“花唄”的稱呼,微信此舉被視為馬雲剛退休,馬化騰的“大動作”。
還未面世就有如此高的關注度和討論熱度,得益於微信支付打下的“江山”;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,微信入局信用支付為時晚矣?
市場的晚矣和騰訊的剛好
花唄已經深入人心,為何微信遲遲才推出信用支付,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疑問;從騰訊的發展基因來看,正是因為花唄的盈利模式穩定,微信才試圖入局。

在很多人的心裡,模仿而沒有創新是騰訊的“原罪”。馬化騰似乎不以為然,他曾表示:“不盲目創新,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,然後再超越,我不爭第一,沒意義。”
如今的騰訊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仔細觀察其發展之道,無不是緊盯市場動態,以最快的方式複製成功者,並利用兩大社交產品微信、QQ的流量優勢快速佔領市場,實現行業前幾甚至進行後發超越。
從模仿ICQ推出自己的第一款產品OICQ開始,到QQ的大獲成功,騰訊就一發不可收拾;基於開心網的“偷菜”遊戲發展而來的QQ農場火爆一時,發起棋牌遊戲大戰,把棋牌“始祖”聯眾逼退,大舉投資競技遊戲,超過網易。

時至今日,遊戲的後發者騰訊,在全球年營收排名前25的上市遊戲公司榜單中,已連續第六年排名榜首。
當初的騰訊進軍遊戲,看重的是網易,盛大等先行者培育起來的遊戲市場;如今的騰訊進軍信用支付,看重的正是花唄完全培養成熟的用戶。
消費金融的未來
對於消費信貸,騰訊早已虎視眈眈。
此前,騰訊持股30%的微眾銀行可以視作對消費信貸的試水。根據微眾銀行發布的2018年財報,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0.3億元,同期實現淨利潤24.74億元,同比增長70.85%;截至2018年末,貸款餘額超過3000億元。
微眾銀行的微粒貸和針對新車、二手車的場景金融微車貸都是針對個人金融來的,而基於微信11.33億用戶的微粒貸貢獻了不少利潤。
7月31日,微信支付分在“8.8智慧生活日”媒體開放日上亮相,是基於微信支付大數據,對用戶身份特質、支付行為、守約歷史的綜合計算分值,對標的是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,未來作為用戶的分期、借款的風控維度之一是完全可以的。
在消費信貸頻繁有動作的騰訊,看重的可不僅僅是年輕人的錢包,在被花唄日漸培養出的用戶基礎上,整個消費金融市場萬億級藍海的到來,或是其一直等待的“東風”。

公開數據顯示,在新一輪消費升級的浪潮下,無論是消費模式還是消費領域都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未來4年,消費市場將持續擴張,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72萬億元,其中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2萬億元。
依據央行貨政司提供的調查數據,1元消費信貸可以刺激產生1.5元的消費需求。2011年,中國消費信貸餘額為8.9萬億元,2018年此數據已達到37.79萬億元,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開始,消費金融發展的背後有了政策的加持。2018年8月18日,銀保監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消費金融,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。今年8月份,國務院提出了20條穩定消費預期、提振消費信心的政策措施。
未來,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,消費金融市場將是萬億級的。
《騰訊傳》的作者吳曉波這樣描述騰訊和阿里的區別,騰訊是進化出來的,阿里是突變出來的。騰訊的跟隨是其在這個市場上求穩的基因決定的,但也並非次次成功,此次在消費金融的這片藍海中,後來者騰訊能打造出下一個“遊戲”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