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絡黑色產業犯罪團伙利用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技術製售流量攻擊工具後,攻擊效果達到了傳統攻擊的100倍以上——5月10日,浙江省公安廳在通報“淨網” 2019專項行動階段性成果的同時,也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出警示。
網絡黑色產業,是指借助互聯網技術、網絡媒介,為黑客攻擊、網絡黃賭、網絡詐騙、網絡盜竊、網絡水軍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幫助,並從中非法牟利的犯罪產業。
截止目前,浙江全省公安機關共清理網絡黑產相關的廣告帖文1750條,關閉網絡黑產交流、交易網站欄目(網上群組)8912個,處理因未落實網絡安全措施的網站、網絡服務提供商678家。破獲從事網絡帳號惡意註冊、非法第四方支付、網絡營銷推廣、釣魚網站搭建、木馬程序製作、電話“黑卡”製售等各類網絡黑產刑事案件262起,抓獲犯罪嫌疑人1047名。
隨著網絡監管措施的逐漸嚴密,網絡黑產犯罪手法也在不斷升級換代。浙江警方梳理髮現,互聯網應用、產品若自身存在漏洞或缺陷,往往會被犯罪分子盯住、傳播、放大,並利用到網絡黑產中。犯罪分子通過對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運用,進一步提高了作案水平、提升了犯罪效率。
如,有犯罪團伙利用網絡技術破解、編寫程序外掛等接口代碼,製作短信、電話轟炸軟件,每天攻擊達上億次以上。有犯罪團伙利用簡單服務發現等協議漏洞,製售流量攻擊工具,效果達到了傳統攻擊的100倍以上。
此外,網絡黑產從業人員的反偵查意識不斷增強。相關案例顯示,不少黑產從業人員在與關聯犯罪分子完成交易後,會立即採取屏蔽措施,停用相關聯繫方式,刪除所有通聯內容,還事先設計好對下游犯罪主觀上“不明知”的說詞,防止公安機關追溯打擊。
不少犯罪分子還通過假冒他人身份、在境外架設服務器、通過“暗網”交流、使用虛擬幣支付、採用複雜加密算法等方式,達到隱藏身份、逃避打擊目的。
浙江警方提醒廣大網民,要增強網絡安全保護意識,克服僥倖、貪財等心理,在網絡生活中盡量減少對於個人信息的洩露,拒絕訪問高風險、不良網站,一旦遭受不法網絡侵害,請盡快到公安機關報案尋求幫助。浙江警方將繼續深化“淨網”行動,持續對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保持嚴打高壓態勢。